一名40多歲的公車司機,經常無法克制情緒咆哮乘客,或是乘客上車未坐定位就開車,或是因為無法等待而闖紅燈,結果收到不少投訴與罰單,求診發現他罹患了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」(ADHD)。醫師指出,不少人誤以為ADHD長大自然會好,實際上未治療可能更糟!



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表示,研究發現,約5成ADHD患者長大成人後仍有症狀,強調學齡前症狀多侷限於過動、衝動、注意力不足,但若未能及時發現、加以協助,在課業壓力變大、人際相處機會變多的狀況下,可能因為屢遇挫折而出現低自尊、缺乏學習動機,或是焦慮、憂鬱、拒學、蹺課、逃家,甚至退學、違規、犯法、物質濫用等狀況。
葉啟斌指出,醫界公認小學期間是ADHD的黃金治療期,症狀相對單純,療效也較佳,反之,拖延愈久、問題愈複雜,不少高中以上的學生更會以「這就是『我』」為由,為反對而反對,堅決拒絕治療,光是要他們接受自己的問題,可能就會花上半年時間,實際療程至少3-5年跑不掉,造成治療上很大的阻力。
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梁歆宜說明,ADHD已經研究證實是一種腦部生理疾病,主要是大腦前額葉皮質部分發展得較一般人遲緩,造成腦中分泌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濃度、功能異常。
亞東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江惠綾強調,外界經常誤解ADHD診斷只憑評量表就確診,其實還須了解12歲以前,在學校或家庭2種以上情境,會出現注意力不足、過動或衝動症狀,並持續6個月以上,也參考問卷、聯絡簿等相關資訊,才會進而確診。
在用藥方面,外界也擔心副作用或形成依賴,台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主任劉弘仁指出,相關藥物確實可能造成食慾不佳,但研究證實服藥者的身高與一般人無顯著差異,因此謠傳長不高是錯誤迷思;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商志雍也說,類似藥物無成癮作用,家長不必擔心。
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高淑芬表示,國內ADHD盛行率約7.5%,但就診率僅2.5%,若治療情況穩定,經醫師評估也可能不必再服藥。
她提醒家長,若小孩很難保持專注,寫功課總是花上好幾小時,且容易因為小事發怒或忘東忘西,最好就醫評估,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。